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4月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培养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要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支持宗教界搞好人才队伍建设”。俞正声主席在去年9月出席省部级干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与宗教工作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会时同样强调,要“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和人才培养。”
此后,由全国政协民宗委“培养宗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专题调研组在上海、福建开展调研。调研组一致认为,支持宗教界培养一大批爱国爱教的中青年代表人士,形成各宗教人才辈出、健康有序传承发展的新局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提上重要日程,统筹相关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谋划,给予切实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那么,宗教界中青年人才培养存在哪些问题?宗教界人士对人才培养有何期待?两会期间,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宗教界别的几位全国政协委员。
佛教: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和途径上不断创新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支持下,中国佛教协会团结带领全国佛教界不断加强人才建设,高度重视培养爱国爱教的佛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经过不懈努力,佛教界逐渐扭转了人才严重匮乏、青黄不接的局面,着重培养出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佛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同时,佛教人才建设的观念也在进步,模式在拓展,人才类型更为多元。在僧众教育方面,逐渐发展出“内修外弘”相结合的新型僧团,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弘法利生。佛学院的教育更为规范化,并开始与社会教育体系接轨。中国佛学院完成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取得佛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这是佛教人才培养体制的突破性进展。在信众教育方面,佛教界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展开对居士信众的正信、正行引导。
学诚告诉记者,中国佛教在人才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在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培养方式等方面,依然有很多欠缺和不足,无法满足佛教健康发展及广大信众的需要。比如,部分寺院、佛学院因基础设施、经费保障、思想观念等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人才培养方式落后,效率低微。另外,佛教人才的结构不够丰富现代,尤其缺乏综合性、专业性和国际性人才。学诚说:“未来,在佛教界自身提升认识、加强建设的同时,希望政府能够制定佛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相接轨的制度,搭建佛教人才培养深造、发挥作用的平台,共同为佛教人才建设迈向新台阶而努力。”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认为,“对于宗教界而言,培养出像赵朴初、丁光训、傅铁山那样,在教内外都深具影响力的爱国宗教领袖固然重要,而培养出一批具有管理、教育、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各方面专长的专门人才,同样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和途径上不断创新。要有意识地发现一些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职人员骨干,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岗位反复锤炼、积累经验,在工作中逐步培养自信、培植感恩心态、增强奉献意识,进而在信众中树立起应有的威信,成为爱国爱教的榜样和典范。”
觉醒同时指出,对于青年信众的培养,也应该提高到同等重要的高度,从而在场所内外形成一股共同的力量,为宗教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净化社会作贡献。
道教: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指出,道教的人才培养,与道教发展要求相比,与其他宗教团体相比,还存有较大差距,在教师队伍、生源教材、课程设置、资金设施、人才引进、院校合作等方面,都面临很多困难。“道教界要认真做好道教院校工作,培养更多各类人才。同时,希望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等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帮助办好道教院校。”
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丁常云认为,道教人才培养存在基础性工作欠缺的问题。比如,道教学院中,第一是师资力量,特别是教内师资缺乏;第二是教学没有得到规范,至今没有一套统一的教材。
丁常云说:“道教界对于道教人才到底如何培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正一派和全真派对人才培养存在不同看法;对培养人才采取传统的师徒传承还是现代学校教育方式,也存在不同意见。”
丁常云认为,对道教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道教的传承最根本还是信仰的传承,要确保培养的人才有坚定的信仰。同时,道教人才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必须了解和掌握现代知识。现在,很多道教学院直接从社会招生,我认为这种做法有待改进。应该先在道观由师父带领和考察,达到信仰要求和基本素质后,再进入学院进行系统学习,在道观的修行也需同时进行。”丁常云建议,要重视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与更多支持和帮助。
伊斯兰教:建立政府主导、宗教团体为主体、院校为主阵地的培养机制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指出,目前,伊斯兰教中青年代表人士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少培养的顶层设计和长效机制;经堂教育、经文学校教育、经学院教育之间相脱节;教职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宗教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发挥不理想。他建议,应建立政府主导、宗教团体为主体、院校为主阵地的培养机制,将人才培养纳入党外人士培养总体规划,建立完善宗教界人士分级培养体系、省际合作帮扶培养机制,帮助解决宗教院校吸收人才难、教师待遇低、职称评审难等问题,并探索与普通高校合作的培养新途径。
天主教:突破三个瓶颈,培养三层面人才
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主席马英林认为,中国天主教要培养一批政治坚定、爱国爱教、神学造诣高、勇于担当的中青年神职人员,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对国内教会发展的干扰,坚定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自信。要研究探讨天主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实神哲学院教师队伍,鼓励支持教师和留学归国人员投身教会理论研究,为建设中国化神学理论体系凝聚智慧和力量。
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副主席沈斌指出了天主教人才培养的三个瓶颈问题。“首先是体制问题,天主教神职人员需要独身,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年轻人加入教会。特别是这几年,急剧下滑。第二是目前在岗的神职人员工作繁重。但是,待遇偏低,也影响了年轻人加入教会的热情。第三是现在的很多神职人员没有吸引年轻人进入教会的人格魅力,原因可能是神职人员对自己比较松懈,没有人格魅力。”
神职人员缺乏人格魅力,沈斌认为,其实质是素质不高的问题。“提高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认为是需要加大神职人员队伍的再培训。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缺少能够为他们提供很好培训的师资。神学院只能满足神学方面的教课,他们还需要更多方面的知识和眼界。”
沈斌还认为,天主教的人才培养其实有几个层面,除了神父和修女这个层面,还有宗教团体的工作人员和信徒,也应该算在宗教界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里。
沈斌说:“‘圣召’缺乏的问题目前不好解决,因为独身是天主教特有的传统。神父、修女待遇低的问题,其实政府应该把天主教的神职人员纳入低保,教会再适当补贴一些。”
沈斌介绍,很多教会的资金来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房产落实得好一些的教会条件会好一些,房产落实差的教会资金就没有保障。
沈斌希望在再培训方面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比如,让高等院校提供资源。“高等院校有师资有硬件,如果开设一些研修班、进修班,教会自己出一部分费用,政府支持一点,高校优惠一点,我们应该就可以负担了。”
沈斌还特别指出,神父毕竟还有神学院的6年至8年的学习,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修女这个层面,修女不能上神学院。虽然有的修会会组织老师给修女授课,但很多是不规范、不成体系的。所以,造成修女文化素养的欠缺。“我们也向中央提出过专门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修女培训中心,为她们提供学习、提升自己的平台。毕竟全国有3000多位神父,50岁以下的修女有近6000位,而且修女们在教会各项事业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沈斌告诉记者:“宗教团体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要求,所以,要按规定进行招考。但是,很多时候招进来的人员对宗教没有感情,也没有了解,工作不好开展。”因此他建议,对于宗教团体的工作人员设置一些“门槛”,让团体既招得进人,又能招到可用之人。
沈斌认为,中国天主教应更好地发挥平信徒的作用,把这支队伍组织起来。可以把他们送到神学院去培养,然后,再到教会工作。这也是能够缓解现在神职人员紧缺的一大举措。
基督教: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阚保平,对于基督教人才培养和基督教健康发展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改变神学院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手段落后的局面,推动教育改革,尽快编制新教材,宣传新理念。二是以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为工作目标,创造条件保障神学院毕业生的合理就业,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
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建议:一是办好宗教院校,切实解决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图书资料缺乏、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做好出国、出境留学生工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两条腿走路。三是招聘引进更多专业人才,如外事、社会工作、新媒体等,充实宗教团体和宗教院校的力量。四是加强对在职教职人员的培训,提高政治文化素养、宗教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编辑:金哲)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传真、邮寄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一旦刊登,版权虽属本网,但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为转载的内容,为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
5、本网无商业目的,若我们上传的资料侵犯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撤下。